1岁男童误吞电池,导致食管被腐蚀,为何儿

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1岁左右的幼儿对事物开始出现基本认知,并且本能地开始学习“觅食”,这一阶段孩子最常见的一种行为就是见什么吃什么,家长的看护稍有不慎,便很可能出现危险。

01都是电池惹的祸

河南郑州,一名1岁四个月大的幼儿由医院进行诊治,拍过胸片后,医生在孩子的食管发现一个异物,取出后发现竟然是一枚纽扣电池。

很显然,这是一个误吞电池的病例,此时电池已经生锈,也就是说,它经过胃酸腐蚀发生了化学反应。

原本家长以为取出了异物,孩子就可以很快恢复健康,没想到事件后续发展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孩子很快出现不适反应,经过医生进一步检查,发现纽扣电池导致孩子的食管被腐蚀,并且出现了瘘口。

这名幼儿的气管多长了一支,不巧的是,瘘口就出现在多长的这支气管上。

多种情况交叉,导致孩子病情复杂,医院无法给出更好的治疗方案,无奈之下父母只能求助媒体,希医院对孩子进行救治。

02“误吞”屡屡侵袭孩子健康

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则消息,国外一双父母医院向医生求助,称孩子上颚出现了一个洞。

医生不敢有丝毫怠慢,马上进行严格检查,仔仔细细检查多番后,最终发现原来那是一张贴纸贴在了孩子上颚,看起来好像是上颚出现了一个大洞。

医生用镊子取下了这张贴纸,事件虚惊一场结束,然而如果孩子将这张贴纸吞进肚子里,是否会造成气管堵塞或其他危险,实在不敢想象。

其实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婴幼儿“误吞”事件时常出现,一次又一次伤害着孩子的健康。

被误吞的东西从纽扣电池、玻璃球、笔帽到各种玩具部件都有,凡是能塞得进孩子嘴里的东西,都有被误吞的可能。

但即便此类新闻频频出现,一次又一次让所有人为孩子捏着一把汗,一次又一次冲击大家的视线,一次又一次为家长敲响着警钟,仍然不断出现。

为何儿童误食事件屡屡发生?说到底还是家长不那么重视。

03避免孩子误食,必须小心谨慎

有些家长对这件事情保持高度警觉,禁止孩子除父母投喂之外的一切吮吸、吞咽动作。

但要知道,孩子在一岁至三岁期间,正是生理上的口欲期,他们需要学习吞咽、咀嚼,如果家长禁止孩子一切自主进食活动,将阻碍孩子自身生长发育。

那么,应该如何满足孩子口欲期成长所需,同时尽到看护职责呢?

首先,对孩子手部及能够接触到的所有物品,要进行不定时清洗和清点。保证孩子的手部卫生,同时保证对孩子能够接触到的物品,做到表面清洁、数量清楚。

其次,收好所有细小的、容易误吞的物品。

在医院从孩子胃部取出的误吞物品清单中,可以看到螺丝钉、玻璃球、纽扣、药片、电池等都高频出现。

对于这些物品,家长要收好、管好,让孩子看不到、够不着,阻断“误吞”的根源。

而那些可以食用或咀嚼的物品,家长也要掌握大小和数量。比如,坚果类食物不要让孩子整颗吞咽,尽量碾碎或分成小块给孩子吃。

再比如葡萄等水果,应该提前切好合适大小,再给孩子食用。

04急救处理要懂得

当孩子出现误吞及吞咽困难等危险情况后,家长要尽医院寻求医生帮助,切勿采取土办法自行处理,以免耽误救治时间、延误病情,甚至对孩子健康造成二次伤害。

此处需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平日要学习掌握一些急救技巧,当孩子进食出现危险,如卡住嗓子等情况,家长不要慌乱,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比如海姆立克急救法。

紧急处理后,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完全解除了危险,对因此造成的伤害进行专业治疗。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惊喜总是和危险并存。

家长在为孩子点滴成长拍手鼓励的同时,也要正视每一份危险的存在,帮孩子规避危险发生,是守护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akc.com/zlws/1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