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重要的传染病,其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最高,危害也是最大的。我国被称为“乙肝大国”,目前仍有约万育龄期妇女为乙肝病毒感染或携带者,这里面包括了一些准妈妈。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完整的乙肝病毒分为薄膜和核心两部分。
作为乙肝阳性准妈妈,
一定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您,
下面这些常见问题解答希望能帮到您。
一
什么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答: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持续6个月以上,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一般俗称二对半)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必要检测指标,HBVDNA检测是反应病毒复制水平的情况。
二
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答:乙肝病毒的传染源:急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性传播、输血传播及其他途径(未严格消毒注射器、医疗器械。修足、纹身、吸毒时共用注射器),其中母婴传播是我国最主要感染途径。母婴传播是指母亲对子女的垂直传播,孕妇将乙肝病毒传给子代,其中母亲“大三阳”,婴儿感染风险70-90%,母亲“小三阳”,新生儿感染风险10-40%。母婴传播主要发生三个时期:产前、产时、产后。产前传播,也就是宫内传播,既乙肝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这一传播途径尚有争论,传播风险很小。产时传播是风险最大的传播途径,分娩时吞咽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粪便等引起感染。产后传播指产后母婴密切接触,使新生儿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这主要与吞咽母亲的唾液等。
三
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危害?
答:乙肝病毒可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当然我国目前感染乙型病毒人群中,大部分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者占人群比列8-10%,大约1亿4千万人。
四
乙肝病毒携带者孕早中期(28周前)的注意点?
答:如已经知道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孕早期监测如下指标:乙肝二对半、肝肾功能、乙肝病毒复制数(HBVDNA)、甲胎蛋白(AFP)、肝脏彩超。如不清楚是否感染乙型肝炎,孕期及早完善上诉检查。如发现为乙肝病毒感染携带者,按上诉方法处理。如发现肝功能损害或者其他异常情况,需及时就诊,必要时住院治疗。监测肝功能正常,定期复查上诉指标。
五
乙肝病毒孕晚期(28周后)的注意点?
答:上面提了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母婴传播中最重要的是产时传播。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对乙肝病毒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乙肝防治指南建议:孕期检查如乙肝病毒复制数(HBVDNA)大于2×IU/ml,孕晚期(28周左右开始)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推荐使用:替比夫定mg1次/天或替诺福韦酯mg1次/天(两种药物美国FDA孕期分级均为B级)。如孕期检查如乙肝病毒复制数(HBVDNA)小于2×IU/ml,孕期孕妇无需使用药物,只需定期监测上诉指标即可。
六
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否预防母婴传播?
答:有人认为给乙肝携带者母亲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中和母体内的乙肝病毒,有助于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实际上乙肝免疫球蛋白是可以中和乙肝病毒,但必须考虑剂量是否足够。如果体内的乙肝病毒量是个,常规用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只能中和其中的1-2个乙肝病毒,根本无法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靠给妈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降低乙肝传播风险很不靠谱。
七
乙肝病毒患者产时及产后处理?
答: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生育的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应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IU)和乙肝疫苗(10ug、20ug)联合免疫,越早越好,最迟不要超过24小时。出生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第2剂、第3剂乙肝疫苗。婴儿第7个月时,应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如未产生足够抗体,需加强免疫(再次接种3次)。如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孕妇,建议产后或者产后3个月内停药。按上诉处理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成功率90-95%。
八
乙肝病毒携带者能否哺乳?
答:能哺乳。原因如下:
1、母乳中检测乙肝病毒,多次检测中偶尔几次能检测出,意思是说母乳中就算带有乙肝病毒,含量也极低。
2、乙肝病毒经过消化道一般被胃酸等灭活。3、新生儿经过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体内已经有了保护性抗体。许多研究,乙肝大三阳母亲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对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率并无明显差别。
来源:珠海妇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