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快速查看超过篇原创育儿科普文章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生病,对于家长们来说,给孩子喂药实在是个痛苦煎熬的事情。大多数的孩子不会配合吃药,家长会想出各种喂药的绝招,捏鼻子、撬嘴巴、混在奶里、裹在饭里......其实这些“妙招”“绝招”都适得其反了。
家长问
答:粗暴的喂药方式,非常容易引发呛咳,甚至造成窒息,撬开嘴巴还可能损伤孩子娇嫩的乳牙,捏住鼻子还可能损伤孩子脆弱的鼻黏膜……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抗拒吃药。而且千万不要躺着服用药物,躺着更容易发生呛咳,要尽量取坐姿或者站姿。
此外,如果把药物当成糖果喂,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以为药物是糖果可以随便乱吃的,在此也要提醒各位家长,要把所有药品放在孩子无法拿到的地方,以免孩子发生误服。
还要再次提醒家长们,在孩子烦躁哭闹、运动玩耍的时候,千万不要强行或者突然喂东西,非常容易呛入气管造成窒息。
家长问
答:大部分粉剂、颗粒剂的儿童药物,冲泡的水温对药效影响不大,但是有些药物遇到较高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影响药效,比如益生菌类、抗生素类,这些都还是要用凉水或者温水冲泡的。
家长问
答:药尽量不要混合食物喂。
首先,食物成分和药物成分可能发生作用,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其次,一些药物,需要餐前或者空腹服用,比如驱虫药、保护消化道黏膜的药物(通常在饭前30~60分钟前服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通常在饭前15~30分钟前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通常在饭前15~30分钟前服用)等,与食物一起服用通常就无法达到良好药效。
再次,一些药物剂型,比如缓释片、肠溶片、肠溶胶囊,并不适合掰开、碾碎,不仅影响药效,而且可能增加药物毒性反应。
另外,将药物混在母乳/牛奶中,除了可能影响药效,同时孩子可能因为抗拒药物的苦涩,从此抗拒母乳/牛奶,实在得不偿失了;蜂蜜中可能含有肉毒梭状杆菌芽孢,1岁以内婴儿要避免食用蜂蜜(甚至含有蜂蜜的食品)。
当然,药物和药物也尽量不要混合在一起喂,容易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家长问
答:如果喂完药物的1小时之后孩子呕吐了,通常不再重新给孩子补喂药物。
如果喂完药物的15分钟以内孩子呕吐了,通常需要按照之前剂量重新给孩子补喂药物一次。
如果喂完药物的15分钟至1小时之间孩子呕吐了,服用不同药物的处理方式并不一样,需要参考药物说明书,比如儿童退热药物,一般30分钟左右起效,那么喂完药物的30分钟左右如果孩子呕吐了,通常就不再重新给孩子补喂。
延伸阅读儿科医生妈妈:走出求医用药的误区
儿科医生妈妈:带宝宝看病的智慧(纠错篇)
儿科医生妈妈:儿童不同药物剂型的给药技巧
儿科医生妈妈:家庭常备药物及其管理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网络科普都只医院以外的养护知识,医院就诊,在此提醒家长,如果无法自行处理或对宝宝的病情拿捏不准,请及时就医!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