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胃龄应该跟实际年龄相仿,若胃龄小于实际年龄,说明胃腺体功能比较健康;若大于实际年龄,说明胃提前衰老了。如今,很多年轻人外表青春靓丽,却有着一个“老龄胃”。事实上很多年轻人对胃衰老没有意识,导致胃癌患病率增加。与30年前相比,近5年来19~35岁的年轻人胃癌发病率高了一倍。
过去认为胃癌是老年病,但我国年龄小于30岁的胃癌患者占所有胃癌患者的7.6%,且发病年纪越小,恶性程度越高。这些都与很多年轻人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使胃病成为当下较为显著的“现代病”。
今天请到我们的李志华李医生,来给大家几个“养胃”的小建议。
你的胃病是怎么引起的的呢?
1、吃太烫
“趁热吃啊!”这句话想必每个人都熟悉。没想到我们经常听到的这句话原来是错误的。其实事实是食管癌、胃癌患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吃非常热的食物,每顿饭都恨不得吃那些刚出锅的食物。当黏膜细胞出现病变后,有可能引起癌变。
2、吃太多
这是很多年轻人都犯过的错误,偶尔吃的多些其实并不大碍。怕就怕经常大吃大喝,吃成了急性胃扩张,这样的病例可不少。如果有基础性疾病,还会诱发一些严重的问题,譬如诱发胰腺炎。
3、吃太晚
又一个年轻人的标配的习惯,这吃宵夜的可不少,半夜十一二点不来一顿宵夜都觉得对不起自己一天辛勤的奋斗。也有很多人因为工作原因导致八九点才能吃晚饭。吃完晚饭觉得太累就直接倒床睡觉了。更有一些“减肥”的人直接不吃晚饭,其实如果不按时吃饭,胃酸没有及时被食物中和,高酸状态则容易导致消化性溃疡。食物从胃排空、进入小肠消化大约需要两小时,吃完饭就睡胃肠道没时间消化,会导致消化功能异常。
4、吃太咸
盐太多会降低胃中保护性黏液的黏度,使它对胃壁的保护作用下降,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更容易作用于胃壁,致使胃病发生。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盐摄入量和胃癌风险之间有正相关性。
5、吃太凉
胃、十二指肠溃疡容易在秋冬发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天冷。
6、吃太辣
喜辛辣、重口味会让肠胃受伤不浅。辣椒在嘴里能带来爽辣的感觉,但吃得过量,不但胃部产生灼烧感,还会刺激肠道,造成腹泻或便秘。
7、吃太快
狼吞虎咽的食用方式是很多上班族的通病,食物进入胃内,经储纳、研磨、消化,将食物变成乳糜状,才能排入肠内。如果不经过这道程序,就会就会增加胃的负担,延长停留时间,可致胃粘膜损伤。
胃病哪几种?都哪些症状?
一、寒邪客胃
表现:胃痛发作突然,怕冷喜热,在食用温热的饮料或事物后,痛感有所缓解,反之,食用生冷食物后,痛感加重,舌苔薄白。
二、饮食停滞
表现:胃痛,胃胀,按压疼痛加剧,有反酸现象,口臭,有时会呕吐,吐后胃痛症状减轻,没胃口吃东西,有便秘症状,舌苔厚腻。
三、肝气犯胃
表现:胃胀,挤压时痛,有时候肝区亦跟随着疼痛,胸闷嗳气,大便不通畅,心烦发怒时疼痛发作或加剧,舌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
表现:胃痛时好像烧灼一般,心烦易怒,口干舌苦,舌头较红,舌苔发黄。
五、瘀血停滞
表现:胃痛尤为剧烈,犹如被针扎一般,疼痛有固定的位置,按压痛点时疼痛加剧,饭后或半夜痛感特别厉害,或有吐血、黑便等情况,面色及口唇色泽晦暗,舌头发紫或有紫色瘀斑。
六、脾胃虚寒
表现:胃区隐痛时间较长时喜欢温暖的食物,用手按压时痛感缓解,空腹的时候痛感加剧,进食后痛感减轻,平日劳累或受凉后痛感加重,以及四肢乏力,手脚冰凉,大便溏薄,舌头色浅,舌苔发白。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解决胃病,除了治疗外,必须要学会养。胃痛早期要注意,发现胃痛要及时就医,并且调整生活作息既可改善。
一、养胃食物
芋头:
芋头是一种碱性食物。它可以调节体内酸碱平衡,防止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痛和胃酸。同时,芋头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微量元素。
猴头菇:
猴头菇是一种珍贵的菌类,具有调节胃肠功能和治疗消化系统的作用。猴头菇还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因此它也可用于预防胃癌。猴头菇可以增加食欲,修复和增强胃粘膜对胃部的保护,加速胃溃疡的再生和修复。
南瓜:
南瓜有很好的养胃作用。它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果胶,可以保护胃免受刺激。丰富的维生素,钙和磷可用于健胃消食。
小米粥:
小米粥可以对胃起到滋养的作用,同时你可以放一些山药,调养脾胃。
二、生活习惯及作息
1、规律饮食:三餐定时定量,外出就餐时,饭前喝杯水或喝碗汤,可避免吃撑。以上那些吃太辣,吃太凉的习惯尽量避免。
2、搭配饮食:蔬菜、水果、牛奶、粗粮是公认的养胃好食材,当然也少不了适量的鸡鸭鱼肉以补充动物蛋白质,不建议食用腌制、烟熏过的食品,烟酒能戒则戒。
3、饭后散步:没有胃下垂困扰的人,建议饭后1小时后做一些温和的有氧运动,有助消化。
4、心情愉悦:好心态不仅有助缓解焦虑情绪,还有利于改善胃肠功能。建议生活中保持开明、乐观的心态。
5、少吃药:消炎药等最易造成肺寒、胃寒、肾寒。
在后台回复“痛风”,
即可免费领取痛风改善方案!
新诚智慧药房连锁湖南新诚智慧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营或合作的医疗机构和中西医诊所、药房等线下健康服务机构及专家(医生、执业药师)为基础,并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及资质的线上线下服务团队。以连锁健康管理机构为渠道,通过基于4G/5G技术下的远程智能穿戴设备、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