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达1.41亿人,相当于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名糖尿病人。此外,还有约.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
血糖波动过大或血糖水平过高,糖尿病风险就会大大提升。
对于患有糖尿病前期的人,通过控制血糖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展,并避免患上糖尿病。
控制血糖可以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并减少需要增加药物治疗或使用胰岛素的可能性。
合理控制血糖可以减轻糖尿病症状,如多尿、疲劳、口渴和多饮等,提高生活质量和舒适度。
控血糖应该吃什么、怎么吃?
主食宜“吃硬不吃软”饮食可直接影响血糖水平,食物升糖指数(GI)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升糖指数是指标准定量下(一般为50克)某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两小时内引起血糖升高的相对速度。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
人体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经过消化分解成单糖后,会进入血液循环。然而,由于食物在胃肠道中的消化速度和吸收程度存在差异,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和数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即使是同一种主食,也会因大小、质地、烹饪方式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升糖指数。
一般而言,干硬食物的血糖升高速度要比柔软食物的增加速度慢一些。对于需要控制餐后血糖的人来说,吃主食时要“吃硬不吃软”。
面食干硬的面食需要更长时间来咀嚼、消化和吸收,相比而言,柔软或煮烂的食物消化起来更快,血糖上升也较快。
面类:口感越筋道的面条,淀粉糊化程度低,升糖慢。吃面条时煮熟就行,煮的时间越长,淀粉暴露越多,越容易升糖。
饼类:窝头、烙饼、火烧、煎饼等相对干硬的食物,需要较长时间咀嚼、消化和吸收,因此比发糕等升血糖慢。米饭干饭和稀饭之间的区别在于质地和水分含量。干饭的淀粉糊化程度较低,需要更长时间进行消化和吸收;而稀饭的质地较软,含水量较高,因此消化和吸收速度更快,血糖的上升也较快。
因此,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来说,选择干饭可能更有利于控制血糖。建议不要吃煮太久的粥或黏软的糯米饭。
另外,食物的加工程度也影响其升糖能力。食物的大小和消化速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积较小的食物更容易被消化酶和水分分解,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更快地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升高。举个例子,相较于细颗粒的速溶燕麦片,粗颗粒的燕麦片升糖指数较低,有利于控制血糖。
因此,选择相对较大颗粒的食物可能更有利于血糖的稳定。
避免摄入食物中的“升糖高手”食物的GI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加工、烹调方法及所含的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等。
GI在55以下的,为低GI食物;
GI在55~70之间的,为中等GI食物;
GI在70以上的,为高GI食物。
按照食物的不同种类划分,每类食物中都有“升糖高手”。
吃饭顺序也会影响血糖根据瑞士《营养》杂志发布的一项新研究,食物的顺序是影响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血糖的升高速度,可以尝试以下的进餐顺序:
l餐前先喝汤
广东居民中肥胖者比例较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喜欢在餐前喝汤。在正餐前喝汤可以明显稀释胃酸,降低食欲,使人吃得较少。
l再吃蔬菜、鱼肉
吃蔬菜的同时可吃些鱼、蛋等低脂、高蛋白质食物。推荐用较为清淡的烹调方法烹饪,如清蒸、水煮等,避免油炸。
l最后吃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来源主要是主食,也要注意数量、种类、频次。
建议多吃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类、糙米、全麦面包、荞麦、燕麦等,其中含有更多膳食纤维,有助稳定血糖水平。
尽量避免摄入过多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糖等。
燕麦、莜麦等富含黏性物质β葡聚糖,有助延缓血糖、血脂、血胆固醇上升,且有很强的饱腹感,餐后血糖反应低。
红小豆、绿豆等杂豆类的血糖曲线峰值较低,很适合需要调控血糖的人群食用。
l适当调调味
酸性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低,可根据自己口味添加醋或柠檬汁调味,以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