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裹包青贮的制作与RFV客观评价

1、优质苜蓿青贮的四要素

成功制作苜蓿青贮需要掌握四大要素,首先是苜蓿的成熟度,其次是苜蓿的水分,第三是厌氧环境,第四是乳酸菌剂。

2、苜蓿青贮成熟度与收割

制作苜蓿青贮的成熟度建议在初花期,即田间苜蓿植株茎秆上只有一朵花开放,如果植株中单个茎秆上有两朵花开放,意味着已进入盛花期。当年新建植苜蓿首次收获在初花期收获;往年已建植成功的苜蓿首次收获在现蕾晚期至初花期收获,其它差次在现蕾晚期至初花期收获。总之,为了收到高品质苜蓿,为了饲喂奶牛,建议在初花期最好在大田中收获完成仍未达到盛花期为宜,即在未见到花时收获。

根据收获间隔,现代苜蓿品种一般在头茬收获后不超过1个月进行下一茬收获;但最后一茬收获需要气温在-2°C前苜蓿有45天的生长期,以积累养分便于苜蓿越冬,极端情况是在苜蓿遭遇霜冻时(0°C)马上进行收割,后期随气温回升,仍可以让苜蓿的根积累足够的养分供越冬。

一般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往年已建植成功的苜蓿每年收获在4茬为宜,陕西中部、河北中部可以实现5茬收获;甘肃、内蒙尽可能由每年收获三茬向每年收获四茬转变,这需要从品种选择改变做起,一般建议选用4级、5级秋眠级二级越冬指数一下品种为宜。中国很多人认为为增加越冬成活率选用3级秋眠级苜蓿,其实是误区,当代品种秋眠级与越冬指数已经分离,目前6级秋眠级一级越冬指数的苜蓿品种也早已出现。

苜蓿收获第一步是割倒,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盘式(Disc)割草机(Mower),往复式(sickle)及鼓式(Drum)割草机使用较少。制作苜蓿半干青贮和苜蓿干草,均建议采用带压扁设备的割台进行收割作业,以快速降低水分。辊式(Roller)压扁器不易损伤苜蓿叶片,飞刀式(Impeller)压扁器主要针对禾本科草,不建议在苜蓿收获中使用。

留茬高度建议在8-10厘米,现代盘式割草机可以实现更低的留茬高度,但过低的留茬高度往往会造成青贮中灰分含量高,过低留茬带来的土壤的病菌和孢子,不利于苜蓿的良好发酵。留茬每提高2.5厘米,RFV会提高5个分值(如8.5厘米留茬高度RFV为,同样成熟度6厘米留茬同样地块收获的苜蓿RFV只有)。有的人为了提供产量,将留茬高度低至5厘米,尽管产量相比留茬10厘米会增加10%的产量,但每吨苜蓿产奶量会下降4%。苜蓿再生长从生长点开始,而不是从留茬处长起,低留茬不会影响苜蓿再生长,主要是影响质量。

3、苜蓿草的干物质与摊晒(Tedding)

苜蓿青贮更适宜做半干青贮,制作常规水分苜蓿青贮会大大提高苜蓿青贮制作的成功率。

发酵系数(FC)=干物质(DM)+8x糖分(WSC)/缓冲能力(BC),苜蓿的缓冲能力(使pH降低到稳定pH)高,数值为7.4(而青贮玉米的缓冲能力值为3.2,燕麦草的缓冲能力值在5.5)。

35%干物质、6.5%糖分的苜蓿的发酵系数=35+8x6.5/7.4=42

45%干物质、8%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苜蓿的发酵系数=45+8x8/7.4=54

发酵系数越大越好,低于35,不易发酵成功,50以上就极为容易发酵成功。

因此苜蓿割倒后最好在田间晾晒2-3个小时,如阴天需要更多的晾晒时间,通过牧草近红外水分检测仪(或微波炉)测定水分小于60%再开始粉碎裹包(或窖贮)。

晾晒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光照和风吹。早期(水分80%-65%)苜蓿草茎杆水分主要通过茎杆纵向快速脱水,茎杆中35%的水分通过叶片气孔开放移出水分,而叶孔一般只在阳光下开放,阴影下多数闭合,只有暴露在外的才开放,因此宽幅摊铺极为重要。

建议摊铺宽度为收割机割幅的72%以上,最低60%以上为好。

苜蓿草水分从65%到40%萎蔫过程,主要通过压扁机压扁的茎杆横向辐射将水分丧失,

苜蓿半干青贮一般可以早上收获,傍晚完成裹包;下午收获,第二天清晨完成裹包。

4、苜蓿搂草

常用的搂草机是指轮式搂草机,因为成本低。它通过与地面接触摩擦力来转动,因而国内苜蓿收获的灰分一般较高。

目前国际市场上有转轮式搂草机和转盘式搂耙机,均不接触地面,因而可大大减少灰分,提高苜蓿草质量。

5、苜蓿草粉碎与打捆

为了更好提高打捆密度,也方便牧场使用,建议切碎后再进行打捆。切碎再打包,密度可增加5-10%,建议裹包青贮的密度为每立方米鲜重公斤以上(干物质密度为好,不低于公斤绝干物质),最好在公斤/立方米以上。建议的青贮切割长度在14-19毫米,19毫米以上部分比例不高于20%。国内牧场饲料贮藏地与牛舍距离较远,可以应牧场要求将切割长度略微放长到15-25毫米,太长并不好,会引起奶牛挑食,粗饲料长短不是引起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原因,担心切的过短会导致奶牛瘤胃酸中毒是错误的认识。奶牛瘤胃酸中毒主要是由过多饲喂精饲料有关,1.18毫米振动筛以上的粗饲料、4.75毫米以上手动宾州筛上的纤维都是物理有效纤维,均可以促进瘤胃反刍,增加唾液分泌,减少过多精料可能招致的瘤胃酸中毒。

粉碎苜蓿过包青贮相比未粉碎,可促进青贮发酵,提高消化率,苜蓿青贮质量更好。

为了制作优质苜蓿青贮,粉碎打捆时水分控制是苜蓿草制成功最重要的环节。对已割倒但担心即将下雨来临,65%水分可以开始打捆,最佳水分在60%开始,越接近50%水分越好,最晚水分低于40%前晾晒打捆完成均可实现较好的苜蓿青贮发酵。

粉碎时同时喷洒青贮乳酸菌,建议选用青贮传奇发酵乳酸菌,常用包装是克铝箔袋,处理50吨苜蓿青贮。根据每天每台收获机(粉碎机)的作业亩数(收获青贮吨数)来添加当天需要的青贮剂量。用水量和稀释倍数可根据喷头喷水量来定,一般按每吨苜蓿毫升水来稀释喷洒。

如果各项操作正常,不添加苜蓿青贮添加剂,制作的苜蓿青贮也不会出现腐败,但因为苜蓿青贮一般糖水化合物含量不足以达到良好发酵所要求的最低糖分,因此添加青贮乳酸菌对苜蓿青贮而言,做成功的机率会大大提高。

实现最大发酵最低糖分要求(%)

Pitt,NRAES-5;Stefanie,FAO

即60%-40%的水分(40-60干物质),是制作苜蓿裹包青贮(也是苜蓿窖贮)的最佳水分。

打捆机一般为圆形,过去有大方捆包,目前国内很少见,因为不便于制作苜蓿青贮。包裹一般是1.22m(直径)x1.22m(长度/宽度)。也有可变腔体裹包机,可进行直径92-厘米各种类型的包。

新手在打捆时,应遵循循序渐进,先学会打捆方法,然后再进行大规模正式作业,根据每天可打捆数量,来制定相应的收割计划。没有熟练掌握打包技术,不要将苜蓿大面积割倒。先小批量练习,熟悉一两天,稳定打包作业工序后,再开始规模化收获专业。

6、苜蓿草捆缠膜裹包

多数均为单个包进行裹包,大多数是单独的裹包机。个别裹包机和打捆机是在一起的。多数捡拾粉碎机只是普通青贮玉米收获机更换牧草割台。裹包机一般每年打包超过个,裹包机的投入就是值得的。每个工人每小时可裹25-30个包。

裹包作业选好膜,按机械规程作业即可。一般厚膜比薄膜好,伸缩度可达到50-55%,新型的防紫外线、减少氧气透过率的膜更好。

7、苜蓿青贮与苜蓿干草营养比较

苜蓿青贮与苜蓿干草的平均营养指标,如下

一般苜蓿青贮可保存更多养分,总可消化能更多,能量更高,瘤胃降解速率较快,保留更多维生素A和E。

8、苜蓿草营养分级与价格

下表是美国农业部及美国西部最新苜蓿评级标准(6)

苜蓿草根据威斯康星来计算每吨产奶量,据此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价格。

兰州大学郭旭生:苜蓿青贮后RFV降低是一种误解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规模化和机械化草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苜蓿青贮饲料的产量也随之不断增加。自年秋实草业有限公司在我国建立第一个大型现代化、商品化紫花苜蓿裹包青贮饲料生产基地后,苜蓿裹包青贮产业逐渐在国内兴起。紫花苜蓿裹包青贮的加工方式不仅可实现商品化生产,萎蔫时间短且受天气影响小,而且具有能避免雨林和有氧腐败造成的损失,DM损失低,贮存和取用方便灵活等诸多优点。同时,由于苜蓿青贮相对干草营养价值相对稳定,近几年被牧场开始逐渐接受。

但由于苜蓿在青贮后检测到的RFV降低这一现象对苜蓿青贮饲料的商品化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此,本文对苜蓿青贮后RFV降低这一现象做一论述,以期澄清人们对苜蓿青贮后RFV降低的误解。

什么是RFV

RFV英文全称是RelativeFeedValue,即饲草相对饲用价值,在牧草商品化时这是评价牧草影响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由以下公式计算而来。

RFV=/NDF×(88.9-0.ADF)/1.29;其中NDF和ADF为干物质含量百分比,%DM。

从以上公式可知,牧草中的NDF和ADF含量对与草食家畜生产性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牧草中NDF的含量决定草食家畜对牧草的采食量,而ADF则决定草食家畜对牧草的消化率。一般情况下,当苜蓿在盛花期DNF为53%,ADF为41%时,苜蓿的RFV为。而当苜蓿干草的CP为20%,ADF为30%,NDF为40%时,RFV约为(原则),基本上达到一级苜蓿干草标准。

苜蓿青贮前和青贮后RFV的变化及原因

苜蓿青贮后RFV降低是当前生产中一个热议的话题,尤其是对于饲草生产者而言,苜蓿青贮后RFV降低这一下现象直接影响到了苜蓿青贮饲料的销售价格。为了促进苜蓿青贮产业的发展以及消除牧场对苜蓿青贮后RFV降低的误解,笔者引用发表在美国奶业杂志上的美国农业部奶业与牧草研究中心一项关于苜蓿青贮研究论文的数据进行分析(Filya等,7;J.DairySci.90:–),见下表。

苜蓿青贮前(干草)营养成分(%,%DM)

备注:DM干物质;WSC水溶性碳水化合物;NDF中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纤维;CP粗蛋白;RFV相对饲喂价值。

苜蓿青贮后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DM)

从以上两个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苜蓿在青贮后由于苜蓿青贮中NDF和ADF相对含量增加,导致RFV的却降低了。

导致RFV下降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苜蓿青贮过程中可溶性糖类被发酵利用,使得青贮后单位质量中NDF和ADF相对含量升高,从而导致RFV降低;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一茬干草WSC为3.7%,但青贮后WSC为1.80%,降低了约两个百分点。二茬干草WSC为4.1%,青贮后降低到0.68%,降低了约3.5%。但实际上,青贮前后纤维绝对量变化不大。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在测定苜蓿青贮营养价值时,通常要将苜蓿青贮原料烘干后进行测定,这时就会导致苜蓿青贮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如乙酸,丙酸)挥发而导致青贮饲料总物质含量降低,进而使得青贮饲料中的纤维相对含量增加。或许有人会问,生产中用便携式近红外仪测定不会有传统烘干样品进行测定的过程,为什么测出的结果还是RFV降低了。但实际上便携式近红外仪所用的数据库仍然是干基的数据库,也就是说通过传统烘干的方法得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库的构建。

通过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苜蓿青贮后RFV降低是一种误解。

实际上,苜蓿青贮前后纤维的含量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甚至会降低。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如果将青贮过程中WSC因发酵而转换成乳酸菌、挥发性脂肪酸等发酵产物这部分算到DM中时,纤维的相对含量就不会发生较大变化。而这一现象只有草食家畜它们自己才知道。

生产中应该客观评价苜蓿青贮RFV

生产中如何客观评价苜蓿青贮的RFV

实际生产中,苜蓿青贮饲料中的发酵产物挥发性脂肪酸,如乙酸等仍然存在于青贮饲料中,所以家畜实际采食的苜蓿青贮中的RFV基本没有变化。计算苜蓿青贮RFV时,应将NDF和ADF减去发酵产物VFA含量后进行计算。

苜蓿青贮的营养特性

大量的研究表明,苜蓿青贮过程中由于蛋白的降解使得苜蓿青贮中大部分真蛋白会被降解成为非蛋白氮(40%-87%),从而会导致反刍家畜对氮的利用率降低。实际生产中可通过提高反刍家畜日粮中淀粉的含量,降低饼粕类蛋白饲料,增加过瘤胃蛋白等营养措施来提高苜蓿青贮中氮的利用效率。

实际生产中饲喂苜蓿青贮对奶牛或肉牛生产性能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青贮后纤维消化率是否能够降低等问题也是人们最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akc.com/wszz/11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