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相关检查都在这里了

聪明的人不花钱就能养胃,

笨人花钱养了一堆病!

你是哪种人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是什么呢?它是一种细菌,可以经口进入胃中,定居在胃黏膜表面,是目前所知的能够在人的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幽门螺杆菌是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等某些胃病变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胃癌的发病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检测是胃部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决定着治疗方案的选择。

02

自身免疫性胃炎相关检查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自身免疫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型两种,其中A型被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发生在胃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胃体中有一种细胞叫壁细胞,它可以分泌盐酸和一种黏蛋白叫“内因子”,这个内因子可以帮助维生素B12的吸收,参与制造骨髓红细胞,防止恶性贫血。

因此当体内出现攻击壁细胞或内因子的抗体时就会发生自身免疫性胃炎,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功能异常,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出现恶性贫血。此时查血PCA多呈阳性,伴恶性贫血时IFA多呈阳性,血清维生素B12浓度降低,同时维生素B12吸收试验也有助于恶性贫血诊断。

03

胃功能三项

  胃功能三项属于无创性检查,在对慢性胃病变进行胃镜检查前,可以将胃功能三项检验当成首选筛查方式。该检查方式操作简单方便,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有助于判断萎缩是否存在,及存在的部位和程度。

 胃泌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胃肠激素,由胃内的一种细胞(G细胞)分泌,能够促进胃酸分泌。自身免疫性胃炎时由于胃酸缺乏,为促进胃酸分泌,该细胞分泌胃泌素增多,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查空腹血清胃泌素一般升高。G细胞多存在于胃窦中,当胃窦腺体萎时G细胞减少,胃泌素分泌也随之减少,因此也将血胃泌素水平作为胃窦萎缩的血清学标志物。

04

食道24小时PH监测

应用便携式pH记录仪监测患者24小时食管pH,提供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的客观依据,是反流性食管炎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该检查通过从患者鼻腔插入一个pH监测电极,放在食管下括约肌上5厘米处,体外与记录仪联接,连续监测24小时。完成后将记录仪所记录的资料输入电脑,进行显示、分析、判断和打印。注意检查前3日停用影响胃酸分泌及胃肠动力的药物。

05

肿瘤标志物

癌胚抗原(CEA)在40%-50%的胃癌病例中升高,在随访中有一定意义,可与其他指标联合应用评价胃癌的预后和化疗疗效。

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06

X线检查

 腹部平片对于诊断胃肠穿孔、胃肠梗阻等有帮助。X线钡餐检查目前比较少做,适用于怀疑有食管胃疾病,但胃镜禁忌或者胃镜检查阴性的疾病。

胃镜只能观察上消化道黏膜,对上消化道大体形态和动力性疾病,如胃下垂、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裂孔疝难以诊断,对皮革胃也易漏诊,故内镜仍不能完全取代传统X线影像学检查。

07

胃镜检查

提到胃部检查,大家最常见的就是胃镜。但是胃镜仅仅只是能看到胃部吗?其实胃镜检查可清晰地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的黏膜,用于诊断或排除上消化道炎症、溃疡、肿瘤、息肉、憩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狭窄、食管异物等多种疾病。

另外上消化道病变的术后随访也都应行胃镜检查,尤其对上消化道出血者,有条件者应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做紧急胃镜检查,否则急性胃黏膜病变等易漏诊。

  我们都知道胃镜检查胃病变至关重要,那么胃镜检查前我们该做什么?做常规胃镜还是无痛胃镜?两者有何区别和优缺点?

  首先胃镜检查前应禁食,空腹6-8小时以上,当然也有研究表明检查前2小时饮用少量水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对胃镜检查时胃黏膜的可视清晰度无影响,同时并不增加检查中胃液反流及误吸的风险,但切忌大量饮水,具体情况需咨询医生。

  常规胃镜和无痛胃镜,两种胃镜检查各有优缺点。常规胃镜会引起患者恶心、呕吐、疼痛等不适,我国目前常规胃镜普及率高、费用低、成功率也高,另外无危及患者生命的麻醉相关并发症,目前仍作为必不可少的胃镜检查。

无痛胃镜多使用全身静脉麻醉,即术前给受检者静脉注射一种短效镇静麻醉药,患者轻松睡一觉醒来检查已完成。患者不会有恶心、呕吐等不适感,无痛苦、配合度高,也利于医师更仔细、更清楚的观察胃黏膜病变,检查无死角,不易漏诊,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但同时无痛胃镜检查也存在费用高和麻醉风险等因素,因此做无痛胃镜检查前需麻醉医师综合评估。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akc.com/wszz/1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