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慢性胃病3年多,从慢性胃炎发展到萎缩性胃炎,吃了一年西药又回到慢性胃炎。现在开始吃中药了,但是没什么效果,或者说见效很慢吧。
平时饮食注意点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难免会有个几天闹毛病。比如连续一周天天反胃酸,但是下一周或许又好了。
不想再吃西药了,想问在不吃药的情况下,通过什么食物能缓解胃酸的症状?网上各种说法,什么牛奶,苏打饼干之类的,还有说花生的,实在不知道哪个对。”
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有时还伴有烧心等。它与食管括约肌息息相关。
“食管括约肌”位于食管与胃之间,起到”开关“作用。吃饭时,打开,让食物进到胃中消化吸收,没吃饭时,关着,防止胃里被分解的酸臭食物与气体跑出。这,就是它的功效,那它长什么样子呢?问过有些人,说“可能像肛门括约肌”。
虽然功能像了点啊,但是前者如人体骨骼肌一样可以自由收缩,不信?您现在就可以表演一下提肛动作。
而食管括约肌却不能自己运动,它靠的是“压力差”来行使“关”的功能。食管的压力比胃高5-10mmHg,这就类似于成年人用手捏扁空矿泉水瓶一样,施加的压力与瓶子抵抗力差值就是这5-10mmHg,所以“关”的状态就是扁的瓶子。
当各种因素致压力差的下降使食管括约肌“关不上”了,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就会反流入食管,如胃酸、胃蛋白酶等,于是你就感到“反酸”,而且若酸长期腐蚀食管,食管黏膜破坏,这时就伴有“烧心”。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出接下来的“怎么做”——维持压力差、减少破坏因素和改善体位。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的东西少用少吃
如:
高脂肪
巧克力
浓茶
咖啡
硝酸甘油、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抗胆碱能药物
同时最好忌烟戒酒,减轻食管屏障功能的损伤
减少“增加胃肠压力”的因素
不穿太紧的裤子
不紧束腰带
避免过度肥胖
避免便秘
避免吃太饱,同时饭后走一走,更严重的话可以开些潘多利酮等促胃肠蠕动药物。
避免“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体位
(简单说就是能站着坐着就不躺着,睡觉时把食管的位置抬高)
如:
进食后不宜立即卧床
睡前两小时不宜进食,睡时可将枕头抬高15-20cm。
药物治疗——抑制损伤食管因素的胃酸
奥美拉唑
法莫替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