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错过↑↑
经常加班、饮食不规律的现代白领,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嘴巴开始泛酸,胃部有灼热感。因为在他们体内,半消化的食物和胃酸,正顺着食道向上逆行,涌上胸口,甚至进入口腔,导致胃食管糜烂,这就是反流性食管炎(简称RE)。这些逆流而上的胃酸,让他们无法安眠,如此身体状况和工作效率同时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据估计,上海地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人数超过万。而在有上消化道症状的人群中,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比例高达17.8%。那好端端的胃酸,为什么会逆流而上呢?在我们正常吃饭的时候,食物会掠过喉咙,滑入食管,然后在肌肉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到达食管下段,刺激食管壁。此时,“食管下括约肌”随之舒张,让食物进入胃中。关键就在这儿:“食管下括约肌”相当于消化系统的守门员,它的作用,就是阻止胃酸和食物反流进食管。胃内压过高,或者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是胃酸反流的主要原因。过度肥胖、暴饮暴食、长期咳嗽,或者是怀孕等情况,就有可能会增加胃内压,导致反流。酒精或激素类药物,则可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引起反流。随着胃酸的逆行,食管内的pH值迅速降低,食道黏膜受到腐蚀,受损发炎。患者会感受到一股热流涌入胸口,并且经历火烧心般的灼热感、反胃,以及胸痛等症状。反流性食管炎不致命,却会让患者饱受折磨。因为常反酸、烧心,胃酸反流导致夜不能寐这些情况,医院就医。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通过特别的睡姿来抬高身体。如此胃酸反流和睡眠障碍相互恶化,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可怕的是,如果受损的食管黏膜长期不愈合,反流性食管炎还可能发展成食管癌的癌前病变——巴雷特食管。此时有2~5%的患者,有发生食管癌的风险。20世纪70年代,第一代抗酸药物,H2受体拮抗剂上市,帮忙减少患者的胃酸分泌。但问题是,在服用一段时间后,部分患者会产生耐药反应,导致疗效不佳。20世纪80年代末,质子泵抑制剂,也就是PPI出现了。顾名思义,PPI能够通过血液进入胃壁细胞的分泌小管,抑制处于激活状态的氢钾ATP酶,减少胃酸分泌。它已经成为目前的主流药物。问题是,PPI需要先在人体内的酸性环境中激活才能发挥作用。但PPI的血浆半衰期短,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不能长期抑制胃酸。所以目前PPI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患者需要连续服用4~5天,才能达到最佳的抑酸效果。即便如此,反流仍然时常复发,夜间反酸等症状也会频繁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日本的科研人员研发了一款新型的“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简称P-CAB,在年获批上市。P-CAB的优势在于,它的血浆半衰期长,不需要被酸激活,而且具有酸稳定性,能更长时间地聚集,并且保持在分泌小管中,随时阻断新出现的质子泵,长期抑制胃酸。根据国际上上市的P-CAB的研究数据显示,P-CAB不需要被酸激活,起效快。从首次服药开始,就能产生强效的抑酸作用。P-CAB血浆半衰期长,而且具有酸稳定性,可以持久抑酸,它的抑酸效果可以长达24小时,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夜间反酸症状。另外服用也更方便,不受餐食影响,目前国际上上市的P-CAB,只要一天吃一次就行。在P-CAB的帮助下,这些被逆流而上的胃酸所折磨的人,此刻症状有所缓解,终于能睡个好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