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在我们身边就流传着一种吃酸性食物致癌的说法。其中一种解释是说,人的体质分为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如果一个人长期吃酸性食物,他的身体就会呈现酸性体质,如果一个人长期吃碱性食物,他的身体就会呈现碱性体质。而酸性体质的人,更容易患癌症等可怕的疾病。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首先我们说“体质”这个词,并非是一个科学词汇,它更多的被人赋予一种“健康导向”,例如:说一个人体质好,人们会认为这个人健康状况好,反之则不好。而“体质”的“好坏”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
同样,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也是无法去进行判断的。有人说,可以从酸碱度PH值来判断,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PH值可以用来判断体液的酸碱度,但是人体内不同体液的酸碱水平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例如,胃酸的PH值很低,大约在0.9-1.5之间,属于强酸;血液的正常PH值水平在7.35-7.45之间,除此之外,汗液、唾液等也都有他们各自的PH值水平范围。所以,拿PH值来判断一个人属于酸性体质还是碱性体质,这明显是不科学的。
所谓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可称为呈酸食物和呈碱食物)是在食物化学研究中应用的名词。这种研究主要用于评价食物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在食物矿物素含量的测定中使用。它是根据食物燃烧后所得的化学性质来分类,而不是以食物本身的酸碱口味来划分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内环境维持在一个比较恒定的酸碱度,血液的PH为7.35至7.45,处于弱碱性,这也是所谓的“食物酸碱平衡论”的理论基础,即人体的体液应该呈弱碱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由此产生了所谓多吃酸性食物能导致酸性体质,不利于身体健康,相反,多吃碱性食物则可形成碱性体质,有益于健康等。其实,如上所述,食物分为酸碱性是食物化学的研究范畴,而食品化学研究与食物进入人体后的代谢有着天壤之别。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吸收、分布、代谢等复杂的反应,形成数以千计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而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不是仅仅由食物燃烧后剩余的几种矿物元素就可以决定的。人体酸碱度的正常调节是通过血液自身、呼吸及肾脏的调节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并非因为属于碱性食物。按照食物化学研究的分类方法,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众所周知,蔬菜、水果有益健康,但并非因为它们属于碱性食物。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对此进行了澄清,指出蔬菜、水果之所以对一些慢性疾病有预防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指南》还形象地举例说明如下:“按照‘酸碱平衡论’,如果纠正‘酸性体质’就可以预防慢性病,那么每天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显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以,处于对健康的理解,大家无需再把任何和“酸性食物”“酸性体质”“碱性体质”等等类似词汇拿去琢磨,更不要轻信那些拿着“酸碱”概念进行炒作的商业行为,因为“酸碱”和健康真的没有关系。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医院